微博 | OA入口

数字农业的未来

2020-07-31 11:11

 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古代中国社会通常被称为农耕社会,整个社会生活都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同样,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家们都倡导“农本”,甚至主张“重农抑商”“重农轻工”,因为农业是国之基、生之源、民之本。然而,在西学东渐之后,特别是在开启了追赶型现代化进程之后,工业和城市化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以迈向高度的工业化为发展目标,在行政指导理念上大力推行“城镇化”“技术至上”“工业优先”的战略,国民的价值观也为之一变。农业因此为工业让路,农业收成带来的利润转化成为工业发展的积累资本,农业自身却长久停留在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动力、农户自发存种、靠天吃饭之类千百年来的古老模式上。农村的土地经常被征用、被改性以满足工业用地、厂房建设、城市扩张的需要,农村土地使用的可持续性、农作物的自然生长周期被人为打破。更严重的是,通过招工、征兵、考学等方式,农村的青年才俊、能人巧匠、年轻后生都不断地离开,却因城乡二元行政管理的限制,很难回乡反哺乡民。结果,农业沦为了末业,农村日渐凋敝,农民也成为“等外民”。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被许多学者大声疾呼的“三农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这一局面大为改观。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推出了多项惠农政策,减税免税和农业补贴等都让最基层的广大农民直接受益。新时期开启的扶贫攻坚工程,通过精准扶贫系列工作,让无数挣扎于贫困线下的农户得以摆脱饥寒之苦。政府的作用是巨大而显见的,但是成本也是巨大的。民间力量,特别是组织化、利益主导的企业,只有它们大举介入才可能带来中国农业的新面貌,促成农村的新发展,实现农民的新转型。与政府相比,企业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促成农业的深度变革;与个体农户相比,企业具有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创造出倍加、放大的效益,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自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人类逐渐步入网络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互联网企业的充分竞争,加速了网络技术的迭代更新,最终形成了全新的网络经济。网络经济不仅给支付、物流、仓储等商品的买卖、保管、运输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更是对人的行为、意识乃至存在方式和自我定位都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将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同的生产者之间、行为者和行为的监督者之间全方位、无缝衔接起来,“信用”“契约”“诚实”等经济社会美德,曾被看作软约束的道德评价,借助网络技术、数据拼接、即时体验评价等手段,正在变成切实的个人定在,人在网络上的全部痕迹被链接、描画出比那个人更加“真实”的化身。

 


微信图片_20200731105346.jpg


 

马磊先生的这本书就是对这一正在发生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未来前景所做出的一种深度揭示,侧重的是农业领域,以农产品的返本归真为宗旨,完成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预测未来是十分困难的,马磊先生之所以自信能够预测并笃信预测的结果,是因为他是“道中人”,或者换句话说“业界资深人士”。马磊先生2005年从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后就投身互联网领域,进入一家国内顶尖的互联网企业,十年间他主持过多个重要的栏目,负责过多个影响重大的项目,成绩斐然,声名卓著。2016年,他毅然辞职,他知道,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现代中国和整个世界,他再不投身其中就将与之擦肩而过,他想在若干年后可以自豪地告诉他的孩子:“我也曾是弄潮儿,互联网的进步和成就也有我的一份!”


 

基于对“农业涉及每个个体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的信念,对“区块链的共享共治价值将促成各利益相关人发挥真正的主人翁作用”的事业心,马磊先生选择了农业这个古老且常新的行业,他要打造数字农业,让所有中国人切实分享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实惠。这不正是我们念兹在兹的初心吗?!


 

马磊已经前行,别犹豫,我们紧步跟上,成为他的后援者,共同见证未来数字农业是如何在当下的中国一步步变成现实的。


李 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图片_202007311053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