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 OA入口

生命谢幕也可以温暖如诗 | 《安宁病房的一千零一夜》 用故事重写生死教育课

2025-04-11 10:10


图片1.png

1

当病房成为生命的港湾:

那些被尊严照亮的归途

 

在武汉华拾书店的暖光灯下,一本凝聚着207天抗疫坚守、25张病床沉浮、136个生命故事的作品,正在改写中国人对死亡的认知。《安宁病房的一千零一夜》里,喉癌患者用最后力气说出的"回家",80岁老人面对天安门升旗奇迹般起身的身影……这些真实故事如同星火,在生命终章处点燃了尊严之光。



图片2.png

作者纪光伟在武汉参加新书发布会(图源网络)

 

"从转型安宁疗护,到写下这些故事,每一步都在打破对'治愈'的执念。"作者纪光伟的独白,道出了中国安宁疗护最深的困境。当全球安宁疗护覆盖率不足12%,当过度治疗让80%的晚期癌症患者承受无谓痛苦(书稿数据),这位外科医生出身的探路者,用"平民化安宁""跨专业协作""生命教育"三大方向,在病房里构建起生命的诺亚方舟。


图片3.png



2

在冰封的土地培育春天:

一个团队的23年破冰之旅

 

翻开泛黄的日历,2018年2月9日标注着中国安宁疗护史上的重要坐标——武汉首家安宁疗护中心诞生。这个由社区养老院改造的"草台班子",用25张病床承载起生命最后的重量。护士彻夜守护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护理员在歇业前夜含泪请求"再让我们上一天班"的场景,构成了中国基层安宁疗护的原始图景。

 

书中披露的运营数据令人动容:运营1391天后,团队仍坚持为100多位患者提供居家安宁服务;疫情期间坚守的207个红圈日历,印证着"幕后的抗疫英雄"的称谓。当公立医院安宁疗护病床寥寥无几,这支由医生、护士、社工、志愿者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用90%来自逝者家属的17面锦旗(书稿数据),在冰封的土地上培育出生命的春天。



图片4.png

纪光伟在宜昌作报告(图源《三峡晚报》)

 

 

3

一千零一个黎明之前:

外科医生的生死突围

 

"你重要,因为你是你,即使在最后一刻。"这句镌刻在扉页的箴言,源自纪光伟2017年的职业转折。面对48岁胃癌患者女儿"救救爸爸"的哀求,他第一次拥抱了医学的无力感。从武汉某医院到南京和怡韩府山安宁疗护中心,从5200元/月的社区病房到探索互联网安宁模式,这位58岁的医者完成了从"手术刀"到"心灵抚慰者"的蜕变。

 

书中特别收录的抗疫手记里,90后护士在防护服上画笑脸陪伴孤独症患者,88岁书法家用楚篆书写生命教育,护理员连续三年除夕记录工作实况。这些鲜活的细节,构成了中国安宁疗护从业者的群像——他们既是压疮清创的专家,也是书写挽联的诗人;既要处理排泄物的恶臭,也要安抚家属的哀伤。


图片5.png


4

写给生命的散文诗:

当科普遇见人文的温度

 

作为国内首部完整记录安宁疗护的纪实作品,书中100多个故事均经过严格脱敏处理(书稿声明)。从"呼吸之末"到"最后的全家福",每个章节都是临床实践与人文思考的交响。正如英国安宁疗护先驱西西里·桑德斯的理念在中国落地生根,这些文字正在改变"生命不息化疗不止"的集体认知。

 

书中特别设置"安宁小贴士"专栏,将压疮护理、症状控制等专业知识转化为温暖指南。当科普作家与安宁专家身份在纪光伟身上重叠,这部作品既是为3.1亿老年人(最新数据)撰写的生存手册,也是给每个家庭的生命教育课。正如某位读者在签售会哽咽:"这本书让我学会,尊重比抢救更重要。"


微信图片_20250411095443.jpg

《安宁病房的一千零一夜》

当当科普读物榜人类故事榜TOP1

科学普及出版社2025年4月出品

(识别图片二维码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