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 OA入口

小编荐书|溯源归本 温故知新

2020-03-25 16:49

640.webp.jpg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之大背景下,中国的人文传统与艺术精神经历了极为深刻的自我扬弃与内在裂变,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嬗变并存、彷徨与创造同行、争议与探索共进之局面。而中国美术领域(以绘画为主而及于建筑、工艺等其他美术领域),正是中西文化观念碰撞最为频繁、中西艺术思想交战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直至今日,百年中西文化艺术观念之战尚未尘埃落定,中西文化艺术论争仍然在几乎一切美术领域持久而热烈地进行。这一论争,对中国美术家之内在文化立场与外在艺术表现形式,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每一个中国美术家都被裹挟进这一巨大洪流之中,无人能置身“世”外超然处之。


然而随着中国美术界对西方人文艺术精神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的逐渐深入,随着国人文化殖民主义心态与文化自卑感逐步消解,中国美术界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也在逐步确立,中国人文艺术的主体性意识亦逐渐清晰与凸显出来。一百多年中西文化艺术论战的最大成果之一,乃是让中国美术界在经历了长期的对西方艺术的盲目膜拜与被动追随之后,终于找到了中国人文艺术自我的合法性与尊严,看清了中国人文艺术真正的价值,确立了中国人文艺术在世界人文艺术殿堂中应有的位置。只有找到了自我恰如其分的位置,只有赋予和彰显本民族人文艺术精神真正的尊严与主体性,才真正具备与西方人文艺术精神对话的资格,才真正具备使中西文化艺术精神进行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否则亦步亦趋盲目追随,中国人文艺术精神将永无昌明发达之日。正如老子所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彷徨与纠结、探索与撞击,中国人文艺术精神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终于要归根溯源,返回自己的根本与传统,不再迷失自我。



640.webp (1).jpg


归根溯源的前提乃是深刻地理解传统,系统地挖掘并梳理传统,这样才能够以现代之眼光,对传统进行科学的再诠释。溯源之路极为艰苦卓绝,不是一两句豪言壮语能够解决的。不得不指出的是,我们对于中国人文艺术传统的整理与挖掘还远远不够,科学意义上的再诠释更是无从谈起,在这方面,中国美术界任重道远。对中国传统美术中的色彩学体系之研究,正是这样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百年以来,中国美术之艺术创作(内容)与艺术呈现(形式与材质)以追随西方绘画为主,这一长期的追随、模仿与学习过程,固然对中国传统美术之苏生与转型起到重要的启迪与促进作用,使中国美术呈现前所未有之丰富多元面貌,激发了中国美术的集体反思与变革动力;然而,我们对传统美术技法与材料未给予充分重视,这种致命的忽略造成我们在理解传统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与阻力。今天,中国美术界的年轻学子,已经对这些传统美术技法与材料产生了严重的隔膜与深刻的疏离,这是我们走不进传统、难以理解传统、从而不能传承传统、更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和温故知新的重要原因。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数千年美术遗产而难以说清楚其“内在机理”(包括技法与材料)时,我们凭什么理解传统,又凭什么传承传统并发扬传统呢?


即如中国流衍数千年独特的色彩学体系,如果我们不能从技法与材料的视角深刻领悟古人,我们就难以领略双林寺与麦积山精彩绝伦的彩塑,难以摹拟莫高窟与永乐宫灿烂纷披的壁画,难以理解《游春图》与《千里江山图》的内在美学意蕴与独特技法表达。这些遮蔽与障碍,已经成为我们与古人之间横亘着的高山,使我们与中国绵延流变数千载的人文艺术传统隔绝,我们只能遥望先贤遗留下来的伟大遗迹,却不能理解这些奇迹的来源,更遑论传承与创新。



640.webp (2).jpg


剖析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百年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 内在缺欠。长期以来,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框架中,对中国传统美术之技 法与材料的研究与传授缺乏体系性的考量,尚未全面系统地将中国传统色彩 学体系纳入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教材研发出现严重滞后与缺位,造成中国 传统美术的技术与材料之传承缺乏教学体系的支撑。


二是中国美术传统中工匠传统与文人传统的二元隔离与对立。在中国 美术传统中,比较重视文人(文人画以及文人参与的其他门类的美术领域) 传统,而忽视非常宝贵的、丰富多元的极其有生命力的工匠传统。文人传统 是庙堂传统,是占主流地位的传统,而工匠传统是民间传统、江湖传统,是 非主流传统。中国大量的寺院彩塑与壁画以及极为丰富的染织、漆器与陶瓷 艺术,都包含着系统的色彩学内容。中国历代无数不知名的能工巧匠与民间 画师,以其聪慧睿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艺术,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色彩斑斓的 艺术精品。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工匠传统未给予学术上应有的尊重,遂使这些民族艺术瑰宝明珠蒙尘。



640.webp (3).jpg


今天的中国美术界,正该及时矫正这两大缺欠与弊端。中央美院石东玉老师所著《图说中国绘画颜料》一书,从以上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努力。此书一方面从教学体系与课程建设的角度,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之制作与应用提供了严谨、科学、规范、简明的教学框架,从而在美术教育之创新中拓展了新天地;另一方面,此书亦着眼打通文人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庙堂传统与江湖传统,深入挖掘并系统梳理中国传统美术中的色彩学,详细解说每一种绘画颜料的材质特征与美学意味,从而将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蕴与中国工匠的工艺创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高度的内在统一。这本书可以说是石东玉老师在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求学执教过程中,探索中国传统色彩学的结晶,也体现了她多年来恒志不懈,坚持回望传统、理解传统、溯源归本、温故知新的一种自觉的学术努力与美学追寻。难能可贵的是,看似科学平实的学术表达背后,浸透着她多年在中国传统绘画颜料的制作与使用方面的亲身经验与独特颖悟,这些生动、鲜活而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对于美术学子而言不仅是技术意义上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文意义上的精神感召与引领。书中一些极具个体性的心得感悟读来亲切有味。


希望这本图文并茂的著作能带领大家走进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与传统艺术的世界,向传统致敬,向经典致敬。归根复命,与古为新,正在这涓滴努力之间。涓滴虽微,功莫大焉。


本文为王曙光教授《图说中国绘画颜料》所作的序


图说中国绘画颜料》


640.webp (4).jpg


作者: 石东玉 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月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以画家的视角、为读者娓娓道来中国绘画颜料的历史故事书。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从原始时代至今的颜料发展之路,第二章介绍了颜料的组成及分类,第三至四章配以大量的插图对中国绘画颜料进行了图解并拓展了颜料的知识。纵观全书,你会发现这是一本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讲述中国绘画颜料的故事书。

作者简介


石东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获艺术学学士学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材料技法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参展荣获多次奖项。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中国绘画颜料的工具书籍,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绘画实践,在制作、使用传统绘画颜料的体验中,通过大量古文献资料的查证,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颜料的使用概况,以及矿物、植物、动物等颜料和绘画的密切关系,用图解的方式尽可能详尽的介绍每一种绘画材料的性质、产地、制作、使用方法。


全书文字隽永诙谐,令读者阅读起来生动有趣。本书主要面对广大专业绘画人士,对于书画收藏爱好者、古书画保存修复工作人员亦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名家推荐


石东玉老师通过自己多年的绘画、教学实践,对传统色彩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从一个画家的视角观察材料的物性美感,以现场的亲身体验,提供了拓展中国画语言表现空间的理论依据,即可作为绘画专业人士的工具参考书,也可作为美术爱好者的兴趣读物。

何家英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


有着辉煌历史的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凝练为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色彩进行系统地研究发掘和整理,也随着近年对绘画材料的重视而更有现实意义。石东玉女士《图说中国绘画颜料》是她在绘画实践、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这部带有工具书性质的学术著作为读者了解、研究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打开了方便之门。我热盼该书早日出版。

王书杰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

委员会副主任


希望这本图文并茂的著作能带领大家走进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与传统艺术的世界。向传统致敬,向经典致敬。归根复命,与古为新,正在这涓滴努力之间。涓滴虽微,功莫大焉。

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